上海辞书出版社《张充和手钞昆曲谱》的出版,乃是艺术界、文化界和出版界的盛事之一。
说到张充和先生,难免不得不重提著名的“张家四姊妹”。张充和1913年生于上海,是苏州九如巷张家四姊妹里最小的妹妹,上有大姐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家祖籍安徽合肥,曾祖父张树声乃是晚清重臣,于病重之际,更在遗折里提出要“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以图国之富强。父亲张武龄创办了苏州平林中学和乐益女中,以一己之力自办新学。张充和出生甫一年,便被叔祖母带回合肥老家,收养为孙女。叔祖母为她在家延请塾师,教诵诗文,习字临帖,与在苏州的姐弟们不同,受到的却是旧式的教育。而这种教育与她日后的学问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30年叔祖母过世后,张充和回到苏州,在雅好昆曲的父亲支持下,随笛师李荣鑫度曲,又参加了苏州道和曲社和幔亭女子曲社,从苏州昆剧传习所的传字辈演员沈传芷、张传芳学习。由此可见,日后张充和在昆曲上的造诣,早在这时便已打下了基础。
4年后,张充和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老师中有俞平伯。俞平伯素来极嗜昆曲,1935年初在清华大学办了昆曲社谷音社。张充和在北京的时候,也经常参加清华大学谷音社的活动。
1940年后张充和赴重庆,又在教育部礼乐司任职,与音乐学者杨荫浏等一同工作。而师从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在沈尹默的建议下,她“研习汉碑、六朝墓志,书风转向高古。此后数十年间,张充和的楷书总是以六朝墓志的书风为基调,手钞工尺谱也不例外。”
这套《张充和手钞昆曲谱》所收的曲谱以小楷精心写就,波磔中有隶书的意趣,提按间又有魏碑的筋骨。书风自是高古,而点画的转折之中,婉转有致的情态盎然纸上。司空图用“犹之惠风,荏苒在衣”来表达“冲淡”的境界,这句话用来形容张充和的书风亦是相称的。
“墨花艳艳泛春风,人与霜毫同雅健”,乃是当年张充和将所作的《仕女图》照片寄回给郑肇经先生时,所附《玉楼春》中的一句。张充和先生今年正是期颐之寿。而“人书俱老”的化境,也已体现在她的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