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辞书出版社是以工具书出版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工具书内容出版资源,出版社要实现从知识提供者向信息服务者转变,信息服务要建立在海量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而数据库产品无疑是最有效的实现手段。
对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建设数据库的初衷,该社副社长孙宏达说:“我们建设数据库的需求最初源自编辑工作提高效率和质量的需要。比如,我社以《辞海》第五版和第六版的数据库为基础建设而成的‘辞书质量保障系统’在辞书界很有影响。”孙宏达介绍,目前上海辞书出版社建设数据库的核心理念是,服务于产品深度开发的需要,通过对数据库的精深加工,来实现一次建设多次发布,满足编者编纂以及读者阅读的多种需求。
图书馆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数据库的主要使用群体,针对这一群体,上海辞书出版社不断加强数据库的服务工作。孙宏达说:“首先,我们从内容上选择图书馆感兴趣的独占性资源,提供尽可能齐全,查询简便的内容数据。其次,在功能上,针对数字图书馆的特殊需要进行设计和开发。此外,还为图书馆提供完善的售前指导和售后升级服务。这些为拓展这一客户群体,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数据库分为工具书数据库、语料库和专题知识库三类,这三类数据库又有自建和合建之分,不同的数据库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据孙宏达介绍,上海辞书出版社自建的工具书数据库,收入包括《辞海》《大辞海》《中国历史大词典》在内的27部大型工具书,可在社内局域网进行数据查询、调用处理。而合建的数据库主要包括与艺艾公司合建的“《全宋文》专题数据库”,该数据库以《全宋文》这份大型古代文献纸介质文字资源为基础,精心进行数据重组,是一个功能强大、与一般数据库不同的知识型数据库。通过对传记类文献的隐含主题进行显化和同位语搜索引擎的编制,能够大大改善人物类关键词的检索结果。而上海辞书出版社与同方知网合建的工具书数据库,构建了具有关联性、立体性和动态性的知识系统,在形成产品后既能极大地提高检索速度,又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的聚合,可以显著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大大拓展用户的信息视角,帮助用户便捷地获取信息,能全面满足文史工作者一站式查找和研究字词源流、读音、释义与书证的需要。在孙宏达看来,这些数据库共同的特点是:检索方便、查询迅捷、定位准确、知识关联。
孙宏达告诉记者,上海辞书出版社数据库产品的发行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已建立较完备发行网络的渠道商或技术商合作发行,如“《全宋文》专题数据库”、《康熙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知网版等。这种方式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目前主要的一种发行方式,适用于大部分数据库产品;另一种是出版社自行拓展发行渠道,目前只针对受众范围比较小的高端学术型数据库。
对于出版社来说,建设数据库耗资巨大,如何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是出版社普遍关注的话题,而营销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孙宏达认为,数据库产品的营销推广也是数字出版最终实现盈利的重要环节,成熟的营销推广规模大、投入高,不仅要掌握足够的内容资源,在技术和内容上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而且还要建立自己的营销团队,能够将资源打包销售,也能够根据用户按需开发。在这方面,国外就有突出的例子。例如,德国的施普林格为了加强自身的营销能力和规模实力,收购了在线广告公司,设立了一个拥有两百多名员工的网络部门,采用拉动式网络营销策略,与搜索引擎公司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把终端读者拉到施普林格的出版平台上。“国外出版机构数据库营销推广的运营也必须有海量的、权威的、结构化的数字内容作支持。就目前我社发展情况而言,还是借助于一些专业的渠道商进行推广,同时运用现有图书发行渠道做好相关数据库产品的宣传工作。”孙宏达如是说。
一般来说,内容瓶颈、技术瓶颈和经营瓶颈是出版社建设专业数据库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此,孙宏达认为,这三个瓶颈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人才和资金匮乏、体制机制、市场培育不够和保护尚不健全等等。上海辞书出版社在这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利用现阶段国家对数字出版的扶持,从内容权威和独特出发,向新闻出版总署、地方上的经信委、科委等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解决经营瓶颈,同时通过项目实施,与多家有技术实力的公司合作解决遇到的技术瓶颈,在项目运作中接触市场、培养人才,努力克服内容瓶颈造成的困难。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目前上海辞书出版社在已经完成的项目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孙宏达坦言,目前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库产品研发还处在初级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专业数据库是出版社、尤其是专业出版社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是成败的关键。可以说,现阶段各兄弟社所建的专业数据库已经成为出版社转型时期的助力并已切实在盈利。对于专业数据库未来应如何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孙宏达认为需要做到“专、精、深”三个字。“专注于本领域数据的收集,精心设计产品功能,并对内容进行深加工。而且,由于用户需要的变化,以后数据库将逐步向知识库转变,从以提供数据为主,向提供知识服务为主。”孙宏达如是说。